2025国际食品非热加工会议在京举行

2025-10-12 17:02:45 来源: 科技日报 点击数:

科技日报记者 马爱平

10月11日—10月13日,以“非热加工技术助力可持续发展”为主题的2025国际食品非热加工会议在北京举行。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大学教授任发政在开幕致辞中指出,非热加工技术是未来食品工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驱动力。

美国食品技术协会非热加工分会、欧洲食品科学与技术联盟代表Indrawati Oey教授,美国华盛顿州立大学Gustavo V.Barbosa-Cánovas等国际专家也分别致辞,一致认为中国在非热加工领域的科研与产业化实践已走在世界前列。

会上,“中国食品超高压产业技术协同创新平台”正式揭牌成立。该平台由中国农业大学牵头,联合多家科研机构与企业共同组建,旨在整合产学研资源,推动超高压技术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

在主旨报告环节,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教授Sudhir Sastry深入解析了电场、温度与加热速率对芽孢杆菌的影响机制;中国农业大学廖小军系统梳理了中国非热加工技术的发展现状与未来路径;美国明尼苏达大学教授Kumar Mallikarjunan展示了射频冷等离子体在植物蛋白改性中的创新应用;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主任Ewen Lescop则通过高压核磁技术,首次在原子层面揭示了生物分子在高压下的结构变化,为非热加工食品的质构研究开辟了新视野。

据廖小军介绍,随着消费升级与健康意识的增强,消费者对食品的要求已从“吃饱”转向“吃好”“吃鲜”“吃营养”。非热加工技术正是回应这一需求的关键路径。以超高压技术为例,它能在常温甚至低温下杀灭微生物,最大限度保留食品的天然风味、色泽与营养成分,实现“零添加”锁鲜。目前,该技术已广泛应用于果汁、果泥、即食海鲜、婴幼儿辅食等领域,让消费者在享受便利的同时,也能获得更接近天然的食用体验。

“非热加工技术不仅是消费端的‘体验优化器’,更是产业端的‘价值放大器’。它能够有效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延长保鲜期,减少产后损失,助力‘农产品变商品’‘资源变产值’。例如,通过超高压处理,地方特色水果可以加工成高品质果汁果浆,突破储运限制,走向全国乃至国际市场,为乡村振兴注入科技动能。”廖小军说。

在“如何将创新理念转化为市场成功:中国HPP产品的故事”圆桌讨论中,来自山西力德福科技、杭州古茗科技、山东唯可鲜食品等企业的负责人与学界专家展开对话,分享了超高压技术在冷萃咖啡、果蔬汁、果泥等产品中的应用案例。

会上,来自新西兰、葡萄牙、德国及中国多所高校与企业的专家,围绕脉冲电场、超高压加工、低温等离子体、超声波等多种非热技术,展示了其在植物基食品、乳制品、果蔬保鲜与加工、功能性成分提取等领域的广泛应用。

会议设置了学生学术竞赛与墙报展示环节,同时设置多场圆桌讨论聚焦国际合作与未来技术路线,还就各种非热加工细分技术设置主题分论坛。会后还将组织参会代表参观北京三元食品股份有限公司。

本次会议由中国农业大学、食品非热加工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农业农村部果蔬加工重点实验室、国家果蔬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办。

(2025国际食品非热加工会议组委会供图)

责任编辑:陈可轩
网友评论
最热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抱歉,您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或开启了浏览器兼容模式,这会影响您正常浏览本网页

您可以进行以下操作:

1.将浏览器切换回极速模式

2.点击下面图标升级或更换您的浏览器

3.暂不升级,继续浏览

继续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