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龙跃梅
近日,以“洄游与共生”为主题的首届松山湖双年展在东莞松山湖开幕。本届展览共分为六大板块,50组横跨艺术、建筑、设计及机构实践领域的参展者,以多维度艺术创作,勾勒出松山湖新城自然与人文共生的全域图景,为市民带来艺术盛宴的同时,也为这座创新之城注入艺术人文活力。本届展览将持续到2026年1月30日。
此次展览由东莞松山湖高新区管委会指导,东莞松山湖商文旅有限公司主办,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深圳分院、上启艺术共同策展。
此次展览以六大板块构建起松山湖的立体文化图谱,实现了从宏观地景到微观空间的全覆盖。
其中“公共艺术板块”将27组/件装置作品散落于松山湖环湖区域,在尊重自然原貌的基础上,打造可互动的在地体验,探索“回归地方”与“重返公共”的价值命题;“主题展‘具身’”则以20余组/件艺术作品聚焦“身体—空间—城市”关系,探讨心智、城市化、技术、消费符号与生态伦理等彼此交错、相互渗透的当代议题,与松山湖的“技术人文”氛围深度契合。
“文献展”以“解码—回溯—兑现—迭代”为主线,通过历史档案梳理松山湖20多年“园城蝶变”历程,成为新城发展的“可访问档案”;“特邀机构板块”汇聚深圳、广州、重庆、香港、澳门、旧金山六家艺术机构的案例,展现“行动中的机构”如何搭建公共对话平台,呼应粤港澳大湾区“合作创新共同体”定位。
“改造设计板块”以5处江库联网原水管道工作井与5处滨湖建筑景观为对象,进行创意改造,在工程理性与美学感知间找到平衡,赋予公共空间“二次生命”;“公共项目板块”则以贯穿展期的十余场活动,以“关系美学”为核心推动“艺术日常化”,让市民成为文化创造的参与者,各板块相互呼应,共同激活松山湖的城市文化空间。
本届展览期间还将在不同阶段持续推出十余场参与式共创、工作坊、艺术行走与田野研究等公共项目活动,回应松山湖的自然人文地景,构建“学术—艺术—公众”的对话桥梁。
从科技高地到艺术新城,首届松山湖双年展正以“洄游与共生”的理念,为粤港澳大湾区科创城市的文化建设提供新范式。
据了解,未来,松山湖在追求科技创新突破的同时,始终保持人文生态的鲜活与多元,最终成长为兼具“硬核科创实力”与“柔软文化魅力”的粤港澳大湾区标杆新城。首届松山湖双年展,正是这幅未来图景的序章。
(主办方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