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大学青年科研团队首创蓝藻固碳肥 破解治沙难题

2025-10-11 12:02:04 来源: 科技日报 点击数:

张平 科技日报实习记者 夏天一

“在全球荒漠化以每年5万至7万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展的今天,一片片绿洲正以科技之名逆势而生。”10月10日,记者从扬州大学电气与能源动力工程学院获悉,该院一支青年科研团队化身“荒漠医生”,利用沙漠中顽强生存的蓝藻,研发出全球首创的“全固废基固碳缓释肥”,让流动的沙丘长出“皮肤”,为荒漠化治理开出“中国良方”。

“荒漠化是地球的顽疾,传统治理方式往往事倍功半。”该青年科研团队负责人张孟辉博士介绍,全球约有16.67%的人口受到沙漠化影响,70%的农田和四分之一的陆地受到威胁。以往人工植被种植、机械固沙等方式存在成本高、可持续性差等局限,迫切需要创新解决方案。

如何攻克荒漠化治理的世界难题?该团队从自然界中获得灵感,选择沙漠中极具生命力的蓝藻作为治沙的“神奇药材”。在实验中他们发现蓝藻独特的丝网状结构能将沙粒牢牢锁住,通过胞外多糖分泌形成生物结皮,犹如给沙漠披上一层“皮肤”。

“这层‘皮肤’不仅能固沙保水,还能改良土壤。”该团队成员厉雨凡介绍,研究表明,蓝藻结皮可使土壤生物量达到12.72mg·g-1,叶绿素a含量超过1mg·g-1,显著提升土壤有机质和微量元素含量。“更难得的是,蓝藻与固氮菌种协同作用,能持续改善土壤质量。”张孟辉说。

记者了解到,这种创新肥料实现了固沙、保水与资源化利用的完美结合。施用后,蓝藻先形成生物结皮固定流沙;缓释肥效随后释放,为作物生长提供养分;待植物根系发育后,与蓝藻协同促进土壤团聚体形成。

研究发现,在试验基地,施用该肥料的沙化田地不仅固定了流沙,还能种植草莓、蔬菜等经济作物,产量与正常耕地相当。这是一条可持续的治沙之路。

2024年以来,这群“荒漠医生”从实验室到无垠沙海,开展了一场“科技长征”。目前,该团队攻克了工业固废制肥、缓释肥固碳等关键技术难题,将煤渣废料变废为宝,研发出兼具土壤改良和固碳双重功效的新型肥料。

“我们不仅要开方治病,更要确保疗效持久。未来将继续优化配方,扩大应用范围,让更多荒漠重现绿意,在风沙与绿洲的博弈中,书写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篇章。”该团队指导教师、扬州大学副教授齐永锋表示。

(受访者供图)

责任编辑:孙莹
网友评论
最热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抱歉,您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或开启了浏览器兼容模式,这会影响您正常浏览本网页

您可以进行以下操作:

1.将浏览器切换回极速模式

2.点击下面图标升级或更换您的浏览器

3.暂不升级,继续浏览

继续浏览